|
|||
|
![]() |
![]() |
||
首页 >> 交流区 >> 论坛主区 >> 软玉硬玉 >> 查看帖子 |
| |
![]() |
|
|
|
将近来学习及看到的好文章汇编如下(不断补充): 1、玩古玉最省钱的方式 2、软玉识色 3、一些软玉的好书 4、玉是如何盘出来的 5、古玉微痕鉴定 |
[ 这个贴子最后由布衣在2005-6-26 19:55:09编辑过 ]
![]() ![]() 淡薄人生 德玉相伴 |
1、买几本权威的书籍(下面的帖子列出一些正统的书籍,台湾的就算了) 2、先去中小型的博物馆看实物(大型博物馆很多都是赝品) 3、去大型博物馆看实物(包括赝品) 4、去古董市场多溜达,少说话; 5、再去博物馆看看 6、回头看看权威的书籍,对比,对比 7、去古董市场去聊聊天,多看,偶尔插一些中规中举的话,开始交朋友 8、古董市场地摊上99%是仿的,也是练眼的好地方,一旦你看上认为开门的东西,切忌忍住,不是你的终归不是你的。 9、到文物局的古董店去看看,这里的真货多些,自然价格也不便宜。如果你经常出差,就各地的文物商店都跑跑。 10、接下来,你就可以交学费了。[em03]。先从小件玩起。不交学费的可能性是没有的。要交就少交些吧。 |
[ 这个贴子最后由布衣在2005-6-26 18:41:03编辑过 ]
![]() ![]() 淡薄人生 德玉相伴 |
谢谢布衣。 有一次从布老师那里学到了东西![em13] 感激ing........ |
![]() 首德次苻,暖玉温香 |
嗯,不依的经验之谈。。。。。。。。。 哈哈,玩古玉省钱的最好方式,是光看不买~~ |
![]()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
我几天晚上跟同事逛街兼逛珠宝店,看见了一块葡萄石…… 最终,我留着眼泪默默的走了…… 不是我的就不是我的 伟大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省的一个挺有品味的牌子,儿时窝,竟然在闭塞的成都开了家店,但是……我也默然的走开了。 我好穷…… |
![]() ![]() |
玉器的颜色分为两类:一类是材质本身的颜色,这同玉材中所含的微量元素有关;第二是玉制成后出现的颜色变化。(下转一篇还不错的文章) 玉制成后发生的色变有下列几种: 1、玉材在空气中的氧化。玉材暴露于空气中会产生风化,主要的变化是氧化,如人们在相玉时,经常需要透过玉璞去猜测里面的玉色,而多数玉璞的外皮与内部玉料成色不一致。从岩石学角度上看,玉璞外皮与内核为同一种岩石,成色上的差异是由风化造成的。台湾大学的一位地质学家在河床中采集玉璞时遇到这样的情况,玉璞的上半部暴露于空气中,带有赭色薄膜,下部长期浸于河水内,呈玉的原色(邓淑苹:《仿伪古玉研究的几个问题》)。这些情况说明,玉材在空气中是会出现风化或颜色上的变化,但这种风化和颜色变化视材质的细密程度而不同,质地坚细的玉料所产生的风化要小,或者不产生变化,质地松散的产生的变化较大。还有很多被采集到的玉籽,表面莹润,几乎没有色泽上的变化。玉材在空气中被氧化而产生的色变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一些玉器在自然状态下置放数百年,表面色泽几乎没有变化,故宫博物院存有一批明代玉带板,其中一些白玉光素带板,可能为明代前期的作品,表面颜色已经发暗,局部呈灰黄色,应该是空气中含氧气体侵蚀所产生的颜色变化。据此我们可以推断,玉器在自然状态下置放五百年左右,一些玉的表面或可产生可辨识的微小色变,这种色变往往发生在某些白玉、青玉制品上。 2、玉器在墓葬中产生的颜色变化。古墓中出土的古玉器,多数都带有颜色变化,变化产生的原因,可能是由墓中随葬物所含化学成份所致,也可能受土壤中化学成份的侵蚀所致。对这一问题,古人曾给予了很大的注意,称为“沁色”,意即墓中或土壤中的某些成份渗入或沁入了玉中,使玉产生了色变,现代人借用古人语言,也使用了“沁色”这一词语。 3、人工盘摩。玉器制成后,经过使用者一定时间的手工摩擦,或与人体的长期摩碰。表面光泽会更润,透明度会略强,尤其是入过土的古玉器,经过盘摩,颜色还会产生变化。邓淑苹先生在《仿伪古玉研究的几个问题》中指出,有些玉的红色是“入土变沁后,又经盘摩,逐渐转变的‘熟红’”(邓淑苹《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 4、人工染色。对玉的人工染色是非常古老的工艺,只要存在着对古玉颜色的追求,就存在着人工染玉的可能。最初的人工染玉仅是追求玉器美感,随着伪古玉的出现,玉染色便成为仿古做旧的重要手段。有材料说明,宋代的仿古玉制造中已经采用了人工做旧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明、清两代又有重要发展,时至今日,伪古玉制造泛滥,人工染色又成为仿伪做旧的主要手段。下面是几种主要玉色的识别简要:一般来看,玉的本色是较易识别的,主要有青、白、黑、黄、绿等颜色,而人工染色与玉的色变却非常以难以识别,在玉器鉴别时,往往遇到人工染色,沁色及玉本色相互类似的现象,这就需要识玉者认真进行分辨,这类现象主要有下列几种: 1、黄斑与土沁 一些青玉、白玉制品往往带有黄斑,这些黄斑可分为玉皮色、沁色、染色三类。玉皮色是玉材表皮原有的颜色,这种颜色是玉材在空气中风化所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年久风化,玉的表皮已槽朽,形成较厚的皮层,皮层往往呈深黄、暗赭等色,也就是人们常讲的玉璞之皮,从玉璞的外面已很难了解内里的玉色。另一种风化时间较短,表面仅呈膜状,常出现于玉籽上,从外面常能透出里面的玉色。一些出土硬度玉上也带有这种黄斑,《格古要论》一书记载:“尝见菜玉连环上俨然黄土一重,并洗不去,此土古也。”也就是说这种黄色是玉器在土内埋藏所致,按照古人的说法,这种玉经盘摩后,颜色变化更为复杂,孔尚任在《享金薄》中谈及古玉沁色:“汉玉羌笛,色甘黄如柳花,……为汉器无疑,全体光莹,不沾汗浆,亦无土花”,“雷纹汉玉环,径二寸,内好相等,包浆熟润若凝酥也”。这里谈的汗浆、包浆,都是讲的玉沁色后又经盘摩而致。其实,在考古发掘中很少能见到带有黄色沁色的玉器,个别玉器上的黄色斑,很可能是原来的玉皮,传世玉器上带有的黄色斑块,往往是人工染色,因而遇到带有黄色斑的玉器,应认真分辨。 2、黑斑与水银沁 青白色玉料中常有局部的黑色,这是“白玉或青白玉的单晶料子之间,夹杂大量石墨所致”。(邓淑苹《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这类玉材大致有几种,一为黑色墨点存于透度较高的青白玉间,人们称为芝麻斑,汉代玉器至明清玉器中都有这类玉料使用。现代仿古玉也采用这类玉料。二为局部的浅淡墨色,其色深浅不一,有浓淡变化。三是纯黑如漆,在玉中形成斑块,黑色与白色界线分明。 古人把某些玉器上的黑斑称为水银沁,认为是玉材受到了土壤中的水银沁入产生的色变。其实,被称为带有水银沁的玉器,上面的黑斑很多是玉材中原有的墨色。存在不存在玉材受沁产生的黑色呢?迹象表明,某些玉器上的黑斑为土中埋藏产生的色变,例如辽宁清源出土的红山文化兽首三环器,材质为青玉,中部三连环,两侧各有一个向外的盖头,局部裂纹中带有黑色(见《中国玉器全集》)。黑龙江出土的金代墨玉鱼,整体呈黑色,似炭精,局部露出玉材本色(见《中国玉器全集》)。安徽巢湖出土的汉代玉佩,局部裂缝中带有黑色,这些玉器上的墨色斑,同我们能见到的带有墨斑的玉材,色斑绝不一致,应是埋藏形成的色变。 很多玉器上的墨色斑是人工染成的。人工染黑的方式大致可明确为二种,一为漆染,故宫存有一件属新石器时代的玉圭,展于玉器馆内,其圭已断,仅存半段,圭表墨褐色,油亮似漆,断面处可看出,作品原为青玉,表面一层墨色,似蛋壳,圭上的颜色绝非土中沁成,而是人工所染。明人在《格古要论》中便提到了黑漆古,我们不能解析,墨漆古是用黑漆所染还是染成黑漆之色,这件作品用漆染的可能性非常大,作品为旧玉,染玉的年代已很难确定。人工染黑的第二种方法为火烧。“水银沁之真者黑白分界处明晰如刀截。或提油,用乌木煨黑者则模糊矣。”就是说,用提油法、木屑煨黑法也可做水银沁。晚清时,宫廷失火,烧毁大量器物,被烧玉器产生的色变有白、灰、黑色。白者温度高,黑者所受温度低,其中不乏黑似焦油而表面光亮者,有的残玉白中且黑半,明显表现出玉上的色变为人工烧烤而致。 3、白色斑与水沁 很多玉器经埋藏后会出现白色色斑,现实的识玉者称这种色斑为水沁,意即它的出现同土壤中含的水分有关系。清代文献《玉纪补》中说:“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温土也,燥土之斑干结,湿土之斑润溽,干结者色有瘢痕者,水坑物也。”由此而知,清代人已经注意到了水沁的问题。 按照文献的解释,水坑玉的沁色应是无土斑而有瘢痕的玉器,也就是无黑、绿、黄、褐、红等沁色的沁色玉。这类沁色限于白色或灰色。从考古发掘到的玉器来看,白色或灰色沁的情况非常复杂,东北、山东、河北等地出土的玉器上,很可能见到白色沁斑,但辽宁建平出土的一件属红山文化玉器的玉兽头玉玦,表面全部呈暗灰色,已不见玉材的本色,形成的原因是沁色还是制造时的人工处理,目前还不便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发现的很少。商代玉器大量出土,其中一些玉器呈象牙白色,应是玉料本身特点及沁色相结合的产物。还有很多玉器呈鸡骨白色,玉的比重也变轻,这种现象应该是沁色所造成的。但在河南出土的春秋战国玉器上却很难出现鸡骨白色,一些玉器上出现了局部的浸润性的水沁色变。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南方省份出土的玉器中有很多带有水沁,这种水沁面积较大,深浅程度不同,一些作品的局部硬度已非常低。笔者在安徽见到的少量汉代玉器上,看到有斑状灰白色沁,沁色分布较广,斑片不大但沁入很深,与周围的玉色形成较强的对比。 自然界的玉料中存有青白相混的玉材,故宫博物院乐寿堂存有清代制造的福海大玉海,它的玉料呈青碧色,但混有灰白色斑片,其色同一些古玉器上的沁色相仿佛,玉海内膛极大,掏出的玉料数量应很大,目前尚不见其它用此种玉料造的器皿,相信掏出之料会被用去制造仿古玉器,因而利用玉料本身特点制造仿古水沁的可能是存在的。 人工仿造的玉器水沁大量存在,可用酸类液体浸泡、腐蚀,也可用火烧制。这两种方法制成的颜色,经观察是可以辨别的。 |
[ 这个贴子最后由布衣在2005-6-26 18:45:38编辑过 ]
![]() ![]() 淡薄人生 德玉相伴 |
呵呵:)玩古玉是省钱,喜欢上玉就出血了! |
1、杨伯达的《传世古玉辨伪与鉴考》,《玉器鉴赏与评估》,《传世古玉辨伪研究》,《中国玉器全集》(一套三本); 2、尤仁德的《中国古代玉器通论与鉴赏》; 3、薛贵笙主编的《中国玉器赏鉴》; |
[ 这个贴子最后由布衣在2005-6-26 18:42:51编辑过 ]
![]() ![]() 淡薄人生 德玉相伴 |
古玉的盘出,自古就有介绍。《玉说》中介绍:“盘旧玉法,以布袋囊之,杂以麸屑,终日揉搓抚摩,累月经年,将玉之原质盘出为成功。” 1.受沁浅的皮壳,在人体和物件长期的盘摩下,表皮吃土、积垢和氧化物被磨去,下面玉质得以透露。 2.干坑、潮坑玉在盘摩的过程中,没有完成的化学变化,受到外源物质、水分氧气、酸碱的参与,进一步完成和稳定。 3.湿坑、钙化土沁较深的玉,其变质的皮壳受到盘摩之后,光滑程度得到改善,外源水分、有机油脂渗入皮壳,使原来一点不透的皮壳,在透光折射方面得到加强,相对原来的状态,显得圆滑润熟。 4.水坑玉本来皮壳透润,加上盘功就会去掉沉垢,水头、油头自然重返当初。 5.一些色彩不显的沁纹,盘玩之后受外源物质的加入(如加料烧煮),会形成令人视觉愉悦的色彩,使得沁色更加美丽。 6.人体的作用是盘摩汗沁,分泌的油脂又会氧化变质,衣饰与玉件长期摩擦生电,吸附空气中或附近微小尘埃,使外源物质得以渗入。玉件随人入浴会受到水浸、泡洗……总之,挂在身上的玉器,会随人得到物理及化学的作用,久而久之改变了原来的面貌。 古籍上议论的犹如“意盘”之类的论述,和累月经年的布擦,估计是没有道理和很难办到的。只有进一步解密盘功与玉质的关系,才能最终搞清如何才是最好的“盘功之道”。 |
[ 这个贴子最后由布衣在2005-6-26 19:05:05编辑过 ]
![]() ![]() 淡薄人生 德玉相伴 |
[QUOTE][b]下面引用由[u]布衣[/u]发表的内容:[/b] 呵呵,要不你也以藏养藏?赚取合理的利润,总比这里的网友被JS骗的好吧?你玩的东西太复杂了。我学习的速度够快的了,都赶不上。[/QUOTE] 我就不毒害广大玉友了,总之,我用四川话说嘛,就是门门懂样样瘟 我要在手工艺癖的路上永远的BT下去…… |
![]() ![]() |
[QUOTE][b]下面引用由[u]红莲[/u]发表的内容:[/b] 我就不毒害广大玉友了,总之,我用四川话说嘛,就是门门懂样样瘟 我要在手工艺癖的路上永远的BT下去……[/QUOTE] 俺对一样翡翠就昏头了,难得你玩这么多种宝石。呵呵[em06][em07] |
![]()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我曾经一直搞不清楚,而又试图搞清楚的古玉微迹,是我看到后反复实践和学习的文章--感谢子平先生。 ------------------------ 一, 有网友把出土的馆藏品上帖,因不少网友不注意平时的“多学”,而往往将真品视为新东西。问题似乎出在纹饰和器形的把握上为多。 二, 对一些帖图持怀疑的网友,往往在评说的时候,不能有说服力的举证自己的观点。问题似乎出在您掌握的可能和他掌握的都在一个层面,虽有深浅之分,但没有突破性的论说方法。 古玉鉴定如果依然依赖现在的方法,那么未来是相当可怕的。民间收藏和博物馆里的传世品,永远都可能存在各说各的理,则必然恶性循环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其实微痕鉴定是个很有前途的方法。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的差异,必然导致解玉砂的细度分解有所不同,获取解玉砂的方法的不同,而必然使其颗粒形状有所不同,所以留下的碾琢微镜痕迹也必然不同。 比如,文化期的解玉砂只能用碓捣的方法获得,细目过砂的时候,不可能采取现代的方法。现代的解玉砂一般都是合成的有色碳化硅工业原料,或者刚玉经过球磨而成,所以每颗颗粒的外形的棱角都比较小,和古代碓捣出的多棱角解玉砂是不一样的。目前即使用老砣工制玉,但用的解玉砂依然是有色碳化硅等工业原料。自抗战到解放后的公私合营,这段时间里的琢玉行业,基本处于“死亡”状态,解玉砂的制作贩运,都处于停滞状态,以至于,50年代的合作化,一些玉器工艺品合作社存在有料而砂缺的状态。 原始、古代、现代等碾琢传动工具,在快速或者慢速,或同样的碾琢速度下,不同的解玉砂,其碾琢的微痕是不可能一样的。所以,如果我们的科学工作者,能根据出土资料,对比历史科技的发展状况,做大量的玉器碾琢微痕分代对比资料库工作,建立起古玉的微痕DNA,那样的话,何愁不能真正的科学性的研究古玉?! 下面简单介绍一个微痕实验考古例子。图为凌家滩考古所做的玉石割痕实验,我将有关资料重新编写了一下,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实验用玉石是和田子料,大约长4,高2,宽3公分。麻线和建筑工地用细砂0.3mm--1.5mm,硬度在7—9摩氏,以7度为多。近60个小时,两手做向下切割拉锯动作,最后在夹具的挤压下,断裂两半。痕迹比对对象为,凌家滩玉玦(编号:87m7:7)和城头山玉坠。同位同形态痕迹比对结果几乎极其相似。 第一观察点:距离折断面最远,距离起锯处三分之—处。裸眼和40倍放大镜下,切割表面高低起伏,凸凹不平。表面呈现出丘陵状的起伏,不见割锯工作留下的近似平行的细砂切割痕。 第二观察点:距离起锯处二分之—,切割表面高低起伏,凸凹不平,隐约可见同方向,但不完全平行的弧线痕迹。40倍放大镜观察,原生的解玉砂磨留下的近似平行弧线的痕迹,大多消失。 第三观察点:麻绳线锯外最靠近断裂处,切割表面,在裸眼和40倍放大镜下都呈现表面高低起伏凸凹现象。同时留有原生的解玉砂微细磨痕,近似平行弧线。 此外用同样方法,对软于和田玉的岫玉和阳起石的试验,也获得了同样的结果微痕。 这个试验有三个重要的注视点; 一个是平行的细砂弧线切割微痕,在不同方位的存在状况有所不同。即切口上少或者无,越下越明显。 一个是丘陵状的起伏凸凹不平的微痕普遍存在。 一个是因玉材内部的材质结构差异,和解玉砂的颗粒大小,传动工具的着力速度和方向上的变化,在三者的作用下,出现切断面有高凸低凹的现象。 [IMGA]http://buyee.blogchina.com/inc/Kw9d_ytTR6Q%3D%3D.jpg[/IMGA] |
[ 这个贴子最后由布衣在2005-6-26 20:15:59编辑过 ]
![]() ![]() 淡薄人生 德玉相伴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