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检索 电台

迷你方式显示论坛 RSS订阅此版新信息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首页 >> 交流区 >> 论坛主区 >> 晓露青晖 >> 查看帖子
 新帖 新投票 回复帖子 上篇 刷新 树型 下篇  

 97 1 8: 此主题共有3帖 此页3帖 每页12帖
 

 帖子主题: 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瓷器



    清代著名的盛世三朝,康熙的智、雍正的苛、乾隆的倜傥,在历史长卷中挥下绚丽的一笔。这里的传说最多,宝贝最美,世人的至宠———珐琅彩瓷器的故事自此开始。珐琅彩瓷器是极为名贵的宫廷御用品,它诞生于康熙朝。由于它始源于仿制铜胎珐琅器,故在清宫内被称为“瓷胎画珐琅”。身份地位尊崇的珐琅彩瓷器,制造过程非常的复杂,通常先在景德镇御厂烧成白瓷,然后送抵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绘彩、烧制成品。虽然它出身自景德镇,但是由于彩绘及烧成工艺均在宫内进行,故不属于景德镇窑的制品。早在康熙年间,开明的康熙大帝拓宽与外界的联系,积极地接受许多新兴事物,各国传教士们携着风尘应天命而来,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艺术的异域灵感。红极一时的郎世宁等西方画家不仅在中国画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间接地影响了珐琅彩瓷器的成长。

    中国的传统彩瓷,施彩一直是用胶水或者清水,但自康熙开始的珐琅彩瓷器则使用油来施彩。除此之外,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瓷器所用的彩料全部采用进口料,其中最突出的一种玫瑰红或者胭脂红色料,与传统瓷器的铁红色和铜红色相比,诠释出完全不同的色感,红中蕴含着阳光般的华丽。这款纯泊来的红色料所用的发色剂更不同凡响———黄金,所以这种美丽的红色被称为金红。传统的康熙珐琅彩瓷器多以蓝地、深红地、黄地、粉红地、紫地的彩色花卉图案为主,且碗、盘为多,而瓶、盒比较少,博物馆中也能够见到宜兴紫砂胎的珐琅彩茶具,至于白地彩绘的品种则极为罕见。器身上的图案大多作规规矩矩的花卉写生,尚不见山水人物鸟兽的踪影,处于一种单调拘谨的状态。至严肃苛刻的雍正王朝,普天下的能工巧匠们聚集在皇宫内,在小心翼翼侍奉天子喜怒的内务府官役们的强压管理和百般挑剔下,绞尽脑汁设计各式各样的赏玩雅件,以期博得皇上欢喜。故此雍正艺术品的量虽不多,但确实创造出一些巧夺天工的神品。此时的珐琅彩瓷器仍是皇室的至爱,与康熙时期相比,工艺上也有了进步。仍旧由景德镇提供烧好的瓷胚或白瓷,由清宫内务府珐琅作坊来完成彩绘和二次烘烧的环节。康熙时期的珐琅彩是用器身外壁不上釉的半成品将其外壁色地施彩,而雍正时期则以白地彩绘为主,并且在原先单纯的缠枝花卉图案基础上增添了多种纹饰,以花卉翎毛最多,山水其次,人物亦偶有出现。雍正珐琅彩瓷器的最大特点在于,在画面上配以与其意相对应的题诗,而且书法极佳,并在题诗的引首、句后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者抹红印章。妙趣更在于,其印文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的内容相呼应。所以称雍正珐琅彩瓷器为真真正正的诗、书、画、瓷相融合的艺术绝品。珐琅彩瓷器的彩料一直均采用进口料,自雍正六年起,宫廷开始能够自制珐琅彩料,且颜色种类比进口途径接触到的要丰富,但并不排除部分进口料的继续使用。由于雍正帝酷爱珐琅彩瓷,会直接谕示其制作细节,故此时期的珐琅彩瓷器可谓独步清代,并且因其个人特殊偏爱蓝彩和墨彩,所以这个时期的绿彩和墨彩珐琅彩瓷均极为精致。康熙年间的珐琅彩瓷多数被收藏在台湾、北京和上海的顶级博物馆中,而雍正年间的珐琅彩瓷主要收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和上海博物馆亦有少量藏品,其中诗、书、画、印结合的器件极少。国泰民安的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在图案表达上有明显变化。一部分是白地彩绘,以花卉山水为主,基本承袭雍正的风格及工艺,但以青绿山水最为突出。而另一部分则为色地开光图案,有些结合青花或者其它色釉装饰表达歌舞升平的题材。尤其籍着广州海岸通商和多国的进一步交流带来的域外风情,珐琅彩瓷上还出现了以圣经为题材的西洋人物故事画面。但是由于乾隆皇帝的兴趣很快转移到更加炫目斑斓的景泰蓝器上,自此瓷胎画珐琅器即珐琅彩瓷器失宠,不再受到重视,没有得到机会发展。 珐琅彩瓷器在短短的百余年内经历了创造但不完美的康熙时期,完美但数量极少的雍正时期,尚未发挥便失宠的乾隆时期三个阶段。感慨着历史是由当权者个人情绪操纵的同时,更清醒地认识到珐琅彩瓷器的珍贵,特别是鼎盛的雍正时期所呈现的美奂美伦。雍正时期诗、书、画、印结合的珐琅彩瓷在国内最大的两家博物馆故宫和上博的藏量亦非常少,民间更是难以寻觅存世品,其珍罕由此可见一斑。珐琅彩瓷器的发展结束在乾隆年代,但它的故事延续着。出现在世人面前的诱惑———罕见如斯的雍正诗、书、画、印相结合的一件完美之作,携其不容置疑的皇室气派浮出尘埃




[imga]http://www.cnarts.net/BBS/dv/UploadFile/2004-10/2004102312501697.jpg[/imga]

[imga]http://www.cnarts.net/BBS/dv/UploadFile/2004-10/2004102311508219.jpg[/imga]

[imga]http://www.cnarts.net/BBS/dv/UploadFile/2004-10/2004102311512441.jpg[/imga]

[imga]http://www.cnarts.net/BBS/dv/UploadFile/2004-10/2004102311514647.jpg[/imga]
[imga]http://www.cnarts.net/BBS/dv/UploadFile/2004-10/20041023123250524.jpg[/imga]
[imga]http://www.cnarts.net/BBS/dv/UploadFile/2004-10/2004102312314666.jpg[/imga]
[imga]http://www.cnarts.net/BBS/dv/UploadFile/2004-10/20041023115947787.jpg[/imga]
[imga]http://www.cnarts.net/BBS/dv/UploadFile/2004-10/20041023115934126.jpg[/imga]

[img]../images/fileType/jpg.gif[/img]此主题相关图片
[imga]../images/upload/2005/04/07/171320.jpg[/imga]

[ 这个贴子最后由piggy0941在2005-4-7 17:13:31编辑过 ]   



[IMG]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11868.jpg[/IMG]

白料单耳桃式杯
  
   白料单耳桃式杯,清,高3cm,口径7.9-6.7cm。清宫旧藏。
   杯玻璃质地,料色如羊脂。桃形,折枝状柄,平底。通体琢刻桃叶纹。
   清代玻璃酒具以杯最为常见。此杯料色洁白温润,宛若白玉,琢刻的纹饰简洁而写意。
   杯呈桃形则寓祝寿之意。  

[imga]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118728.jpg[/imga]

玻璃胎画珐琅彩花卉纹瓶
  
   玻璃胎画珐琅彩花卉纹瓶,高9.8cm,口径2.4cm。
   此瓶撇口,细颈,圆腹,矮圈足。乳白色玻璃胎,通体画珐琅彩纹饰:颈部黄地上绘3个黑色团寿字,肩部绘如意形装饰带,腹部由纵向黄色条带均匀地分为三部分,分别饰萱草、芙蓉、罂粟花卉纹。底中心处书“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玲珑小巧,线条柔和,玻璃胎体温润如玉,纹饰色彩清丽,具有典型的宫廷艺术风格。  

[imga]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118828.jpg[/imga]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小瓶

     玻璃胎画珐琅花鸟小瓶,高8.5cm,口径1.2cm。清宫旧藏。
   此瓶小圆口,直颈,筒形身,圈足。通体以乳白色玻璃为地,上以珐琅彩描饰花纹。口边绘蕉叶纹,腹部环饰花鸟图。瓶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玻璃胎画珐琅是清代与铜胎、瓷胎画珐琅先后出现的新工艺,而唯玻璃胎画珐琅制作难度大,传世品少。此件小瓶造型秀美,胎色洁白,温润如玉,表面有一层光亮的凝脂,所绘花鸟图传神而柔美,赏心悦目。此玻璃胎画珐琅瓶是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和珐琅厂联合制做的精品。

[imga]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118947.jpg[/imga]

缠丝玻璃瓶
  
   缠丝玻璃瓶,高30.4cm,口径10.5cm,底径8.5cm。
   瓶圆形,长身,喇叭口,细颈,丰肩,平底。通体以无色透明玻璃和白色不透明玻璃相间,作均匀的条带状,呈螺旋上升之势。
   此瓶为吹制,壁薄体轻,材精形美。瓶身以白色与无色透明玻璃作装饰,清爽素雅。其纹理旋转流动,极富韵律美。这种装饰新奇独特,极为罕见。

[imga]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118114.jpg[/imga]
   
黄玻璃桔瓣式奓斗,高9.9cm,口径9.7cm。

  此器喇叭状口,大而外侈,向下内收成束颈,腹部桔瓣状隆起,腹与足连接处内束。通体桔黄色,以凹凸手法塑成十六瓣桔瓣状。底部中心双线方框内阴刻楷书“雍正年制”双直行款。
  此奓斗属小件陈设玩赏品。雍正时期玻璃厂由养心殿造办处迁移至圆明园六所,其作品基本上沿袭康熙年代的技术。这件奓斗的颜色艳丽,俗谓鸡油黄,色度均匀、纯正、洁净,呈色难度很大,是清早期玻璃器中的佳作。

[imga]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1181157.jpg[/imga]

搅玻璃瓶,高20.8cm,口径11cm。

  瓶喇叭状圆口,口沿外撇,颈直且较长,约占全器的二分之一弱。腹部类鹅卵形,最大径偏上,近底处束紧,高圈足。足底阴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款分布周边的上、下、右、左处。瓶的口沿和足部为碧绿色,颈、腹部饰白、蓝、红三色相间的条带纹,斜向缠绕全器,其颜色的相间规律为白、红、白、蓝。
  搅料工艺是乾隆时期创造的一种新的玻璃装饰工艺,其工艺过程比较复杂,类似于拧丝。在玻璃器上最早出现款识的时间是清康熙年间,直到清末,大量的清宫造办处玻璃厂作品常有年款,但是款识分布方式多为双直行、单直行,并加圈栏。这件作品的刻款方式却比较特殊,呈单字分别处于四个方向。
  此瓶颜色纯正,质地洁净,造型雅致,纹饰流畅活泼,如行云流水,为本来静止的器物注入了勃勃生机,是不可多得的古代玻璃珍品。

[imga]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216144.jpg[/imga]

金星玻璃冰裂纹笔筒
  
  金星玻璃冰裂纹笔筒,高13.5cm,口径13cm。清宫旧藏。
  笔筒铜胎,圆筒形,底微凹,口及足镀金。筒身錾刻不规则的冰裂纹,再嵌入金星玻璃片。无款。
  此笔筒系清宫造办处玻璃厂制造。因金星玻璃只在乾隆一朝制作过,以后则无,虽无刻款,仍可定为乾隆朝制品。笔筒华丽典雅,金属与玻璃两种工艺相结合,在现存乾隆朝玻璃器中仅见此一例。

[imga]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216253.jpg[/imga]

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
  
  金星玻璃天鸡式水盂,长21.5cm,高15cm。
  水盂天鸡形,鸭嘴,羊须,凤尾,卧姿回首,羽饰精致华美,用失蜡法制成。
  天鸡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古小说钩沉》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则鸣,群鸡皆随之鸣。”采用天鸡造型是取其神威以保平安之意。

[imga]http://www.student.buct.edu.cn/SNC/Forum/uploadfile/2004111216559.jpg[/imga]

绿玻璃渣斗
  
  绿玻璃渣斗,高8.7cm,口径7.7cm。清宫旧藏。
  渣斗口呈喇叭状,鼓腹,平底。通体由透明绿色玻璃磨制而成,饰有连续的六角形装饰。
  渣斗即为吐盂,是宫中生活用品之一,其质地多为瓷器、铜器和珐琅器,而玻璃制的渣斗则十分少见。此渣斗玻璃质地纯净,透明度极佳,所磨制的几何纹样近似于现代风格,有立体效果。此为清乾隆时期的精品,乾隆朝之后,玻璃磨制的工艺水平有所下降。  

[ 这个贴子最后由piggy0941在2005-4-7 17:33:09编辑过 ]   


我在广东博物馆见到不少雍正珐琅瓷。。
不过相比起来,还是铜胎珐琅要多很多。

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

 97 1 8: 此主题共有3帖 此页3帖 每页12帖
 

 新帖 新投票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长度不得超过255字
内容(最大25K)

是否是UBB代码

内容支持插入UBB标签
使用方法请参考帮助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 颜色表   Alt+S或Ctrl+Enter快速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