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检索 电台

迷你方式显示论坛 RSS订阅此版新信息  

加入收藏 

使用帮助 

联系我们 
首页 >> 交流区 >> 论坛主区 >> 晓露青晖 >> 查看帖子
 新帖 新投票 回复帖子 上篇 刷新 树型 下篇  

 97 1 2 3 4 5... 8: 此主题共有114帖 此页12帖 每页12帖
 

 帖子主题: [转帖]食具
 

[转帖]食具

古代贮藏具:彩绘陶壶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542518522143.jpg[/IMG]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542518556979.jpg[/IMG]
    年代:  汉  
  规格:  口径18.5厘米 底径19.2厘米 通高49.4厘米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质地类型:  陶器  

  模制贴塑的技法
  这件形体硕大的陶壶由河南省济源市轵国故城桐花沟墓地出土,系用泥质灰陶轮制而成,并模制出一对兽头衔环对称贴塑于壶腹两侧。这种模制贴塑的技法是对新石器时代以来制陶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在汉代非常普及。
  陶壶口部微外敞,颈部粗壮而挺拔,腹线圆鼓,腹下是外撇的圈足,圈足表面装饰有一周凸棱。壶口上有浅钵式盒相扣。

  复合彩绘
  壶的外表以红、绿、紫、白四种颜料装饰。盖面是红绿彩带环绕的三组卷云纹,颈部是由一周垂三角纹与二方连续的多彩卷云纹组成的复合图案,腹部图案也分作上下两组,同样是卷云纹,上组勾连繁复而下组疏朗简约,三部分主题纹样被壶口、腹、底五组红彩条带分隔,虽母题相同,但通过布局的疏密和方向的变化使之在整个构图中避免了雷同,而且由于自上而下由繁趋简,将观者的视线吸引至腹部以上,因而不在腹下花费更多的笔墨。而且主题纹样均由圆润流畅的曲线构成,与陶壶外轮廓线条非常协调。

  铺首衔环
  位于壶腹两侧的一对兽头以红彩勾出边框而独立于整体构图之外,起到了强调兽口中圆环的目的。这种形象古称为铺首衔环,传说龙有九子而各有所长,其一擅于把门,因而多以金属铸出其口中含环的形象而安装于大门上,称为铺首。另有一说是两门神神荼、郁垒时常偷懒脱岗,为应付便请虎替它们值班,后索性铸造成型装于门上,一劳永逸,铺首之习由此沿袭至今。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其名篇《蜀都赋》中曾说"金铺交映",古词中也有"露湿铜铺,苔侵石井"的名句,均指铜铺首。汉代将铺首衔环移植到铜器、陶器上,原来尚有实用功能,用来安环以备提携,但后来陶器上的环与兽头合模铸出,不能移动,成为纯粹的装饰物了,此陶壶所见即是。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仿雕漆碗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2419346.jpg[/IMG]
    年代:  清  
  规格:  口径12.5厘米 底径5.7厘米  
  收藏地:  广东省博物馆  
  质地类型:  漆器

  雕漆的模仿者
  雕漆食具自产生之日起便受到人们的喜爱,但由于制作工艺复杂,成本甚高,因而其流行范围非常有限。这种情况反而使雕漆器皿显得更为贵重。于是仿雕工艺的作品便应时而生了,仿制水平较高的作品,既满足了人们对真正雕漆器的渴求,又降低了成本并简化了工序,成为雕漆工艺的副产品。这件仿雕漆的碗,大口深腹,高圈足,造型古朴端庄。碗内壁在胎体上均匀涂抹一层金光闪闪的釉,颇似古铜,又像鎏金。外壁雕出云雷纹、花瓣纹和莲花纹,以朱红为基本色调,与内壁的深黄极为协调。内外相配,古色古香,仿铜胎雕漆碗的形象跃然而出,几可乱真。反映了这一时期仿制工艺水平的高超。

  清代的仿制工艺
  清代工艺品中仿制品大量存在,既有不同门类之间的模仿,如这件仿雕漆碗;也有同门类不同时代作品的模仿,如大量烧制的仿宋瓷器等。这些仿制,一方面促进了工艺技术的交流和保存,另一方面,也给今天人们的鉴赏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有人曾错把清代仿宋官窑瓷器作为宋代真品而高价收购,这种真假莫辨的情况,屡有发生。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五彩多子盒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2038641.jpg[/IMG]
    年代:  明  
  规格:  长22.4厘米 宽14厘米 高8.1厘米  
  收藏地:  首都博物馆  
  质地类型:  瓷器  

  由来已久的式样
  盒为大平底的长方形,内分为八个相同的小格,上有长槽形盖。此件方格盒的式样与东汉晚期出现而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多子食盒并无本质的区别。在洁白的胎釉上,以红、绿、褐、黄、蓝多种颜色绘出周敦颐爱莲图、牡丹图和梅花图,底部有"大明万历年制"的题款。反映了明末五彩瓷器的特有风格。

  五彩:仿古瓷器的装饰
  五彩出现于明朝宣德年间,是一种在已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出多彩图案,再入窑炉中低温二次烧成的装饰技法,属釉上彩绘。但明代的五彩以红、绿、黄三彩为主,少见纯粹的釉上五彩。明末嘉靖、万历年间的官窑流行青花五彩,即以烧成的青花瓷器为母体彩绘,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的彩调、构图相结合而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效果。这件万历年间五彩多子盒就是青花五彩瓷。直至清康熙年间发明了釉上蓝色,真正的釉上五彩方始形成并流行开来,为粉彩瓷的生产打下了基础。五彩瓷在清雍正年间开始衰落。自清末迄今,五彩工艺多用来制作仿古瓷,因此又被称为"古彩"。换言之,现在所见的五彩古瓷中,有一些实系晚期的仿制品,鉴赏者须慎而待之。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不错!真是好!

手机:13578213463

古代盛食具:白地黑花瓷盆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117442.jpg[/IMG]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1119120.jpg[/IMG]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1134109.jpg[/IMG]
    年代:  元  
  规格:  口径41.6厘米 底径23.7厘米 高10.2厘米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质地类型:  瓷器

  上乘的民间绘画艺术
  此盆于河南省鲁山县段店遗址出土。宽平沿,浅腹,大平底,盆内施釉绘画。中心画面是一尾嬉戏于蔓草间的游鱼,环绕着的是盆壁一周的莲瓣,莲与鱼相配,表达了下层民众祈盼连年有余的心情,很具匠心。盆沿上则是布局工整的草叶纹。整个图幅虽满布盆壁,但疏密有序,主次得当。既有写意勾勒的笔法,如草叶与莲瓣,也有写实近乎工笔的线描,如鱼和蔓草,虚实相生,形神兼备,是民间绘画艺术的上乘之作。

  市井中的文人情调
  这幅作于盛食器之上的画面,却隐藏着一丝文人画的情调。连年有余固然是一种朴素的美感,但莲本身更是士大夫们洁身自好的表征。莲花池塘,游鱼蔓草,既是田园牧歌,也是品情寄托。蒙古人入主中原曾使绝大部分汉族知识分子蒙受屈辱,他们中的不少人便归隐田园山林,把北宋以来士大夫的情操寄于花鸟草虫间。因此元代的文人画实为:"士大夫词翰之余,适一时之兴趣","不过逸气草草,不求形似","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格调与思想,与北宋有所不同。

  民间文学的载体
  磁州窑系瓷器中题诗的不在少数,这些不载于任何诗集的作品,是文学史上被遗失的内容。"左难右难,枉把功名干,烟波名利不如闲……谁救得贪心汉",可谓警世之言;又有"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众中少语,无事早归",则刻画了小心翼翼过活的市井形象。总之,对磁州窑食具的研究,实际是翻开了一幅宋金元时期社会生活的长卷,生活的酸甜苦辣,人世的悲欢离合,尽在其中。
  元代奉食图山西洪桐广胜寺壁画
  图中有单眼弧门的小型灶,有盘、碗、案类食具,还有馒头、点心等食品。所使用的器具,多数是瓷器。反映出当时的食具以瓷为主的情况。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白瓷食具一套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941777.jpg[/IMG]
年代:  辽、金  
  规格:  碗口径10.5厘米 高4厘米 盒口径8.8厘米 高3厘米 罐口径3.4厘米 高6.5厘米  
  收藏地: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质地类型:  瓷器  

  具有定窑产品的特征
  这几件小型白瓷食具于北京市海淀区南辛庄二号墓出土。它们具有一致的釉色和造型风格,都是白胎而薄,釉层光洁而有泪痕,釉色温润而白中闪黄。其中碗的口部做成六曲花瓣口,口沿露胎无釉,小圈足;盒素而无饰,为子母口相扣;罐腹部圆鼓,口上有下凹的小盖。所有这些特征,都是宋金时期的定窑产品所特有的。

  北方白瓷的代表--定窑
  定窑窑址在古称定州的河北省曲阳县,始于唐而盛于宋金,北宋时位列五大名窑并成为白瓷之冠。定瓷之白,既有纯净细腻之感,又微现温润的黄色,避免了白瓷的单调和浅薄。由于其特殊的魅力,南北方都有不少窑口仿烧,称为仿定器,由此可见定瓷的影响。定窑器中发现许多"官"字款,证明曾专为官府烧造贡瓷。北宋中期,定窑开创了节省窑位并提高产量的覆烧新工艺,极大地影响了南北方的瓷器生产。这是定窑对于瓷业的又一贡献。

  芒口瓷器
  覆烧工艺就是把器口倒扣叠置,为防粘连,口部不施釉而露胎,称为"芒口",这件瓷碗就是采用这种工艺烧造的。比较高档的定瓷,芒口处可以镶金,非常华丽。但北宋晚期的皇帝突然对芒口定瓷厌倦起来,以"定瓷有芒不堪用",遂在河南汝州另建汝窑以代之。可见汝窑之兴即定窑之衰。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白釉划花"刘家磁器"盘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837766.jpg[/IMG]
    年代:  宋  
  规格:  口径28.5厘米 底径8.7厘米 高9厘米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质地类型:  瓷器

  磁州窑:大俗之雅
  如果御用汝瓷确为大雅之雅,那么,磁州窑瓷器无疑就是大俗之雅了。汝瓷超凡脱俗,令人心往神驰,却因是"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磁州窑民用瓷则直抒胸臆,尽展民众情怀,虽是"下里巴人",却朋友遍天下。前者追求意境,后者关注现实,从这个意义说,磁州窑瓷器更接近饮食的本来意义。
  这件河南省鹤壁市鹤壁集窑出土的白瓷盘,反映了磁州窑系划花产品的典型风格,它在盘底划出一枚铜钱,本该是"××通宝"的钱文,被"明目张胆"地换成了"刘家磁器",毫不掩饰作者对钱财的渴求。钱文之外的周壁上,是两两相对的四朵莲花,以篦刷纹为地。
  这类民用食具一般胎料较粗,所以制作时要在胎体上加上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在其上划出花纹,再施一层透明釉。因此,花纹内部是化妆土的白色,花纹的轮廓线则是胎体的深灰色,对比鲜明而有层次。
  磁州窑系:最大的民窑
  磁州窑发源于河北省磁县观台镇,烧造以白地绘黑花,划花,剔花为装饰的民间用瓷,其影响南及江西吉安,北至边陲,东到山东,西接甘肃宁夏,形成一个庞大的磁州窑系,在北宋至金元间盛极一时。河南发现的此类作品中,有不少有姓名、吉祥语、民谚等题款,反映了磁州窑系的民窑风格。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钧瓷碗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743193.jpg[/IMG]
  年代:  宋  
  规格:  口径25.4厘米 底径9.2厘米 高11.8厘米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质地类型:  瓷器

  钧瓷青釉器的代表作
  虽然同出于河南省长葛市石固遗址,原曾属同一个家庭,这件钧瓷碗却与那件钧瓷盘有着不同的风格。盘的釉色天蓝,碗的釉色则为天青,这就是钧瓷乳浊青釉的奥妙之处。
  此碗大口深腹,形体厚重,釉层均匀,色调晶莹,虽是单一色调,却极富韵致,是钧瓷青釉器中的代表作。

  宫廷御用钧瓷
  出自窑藏的几件钧瓷未见题款,看来是民间用品。传世的钧瓷中,有一些是带有题刻的,大多属于北宋宫廷用品,所以有宋代皇宫之名。另有一些却刻有清代故宫的各殿名称,原来是曾为北宋皇宫日用的钧瓷到清代成了皇家收藏的文物,陈设于故宫各殿中,为不致丢失或弄混,清宫内建有文物档案并对北宋钧瓷进行刻字编号。

  带数字的钧瓷
  另有一些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就列上了数字,这些数字的含义,曾一度让人百思不解,有人说单数是表示红色器物,双数是表示青蓝色器物;有人说数字是为了将器物组合配对的。直到对钧台窑进行了考古发掘并进行排比,人们才发现,原来是这些数字与器物口径存在着内在联系,数字越大比如"十",则器物口径越小,数字越小比如"一",则其口径为最大。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钧瓷盘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651147.jpg[/IMG]
  年代:  宋  
  规格:  口径27.4厘米 底径18.5厘米 高6.8厘米  
  收藏地: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质地类型:  瓷器  

  尘封千年的秘密
  有不少考古新发现纯属机缘,这件瓷盘便是一例。1978年,几位正在平整土地的农民无意间发现地下70厘米处有一个土坑,恰巧距此不远即是裴李岗文化石固遗址的考古发掘工地,于是一个被掩埋了近千年的宝藏被揭开了。同时揭开的,还有几个世纪前的生活场景:两个烙饼子的铁鏊,四个盛饭的瓷碗,还有两个盛菜的瓷盘。发现文物的兴奋是难以言表的,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困惑:这显然是一套家庭炊食具,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家庭把不可一日或缺的日常用具掩埋地下了呢?为什么过后没有人来取呢?
  这件瓷盘本身便是一本无字的史书,它厚厚的质料与乳浊状的天蓝釉,既有沉重的历史感,又富有神秘的气息。底足露出的赭色胎骨和五个乳突状支烧痕更透出沧桑与古朴。其胎釉、造型,都是钧瓷的典型风格。

  钧瓷的神韵
  钧窑在明代被列入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但宋代文献中未见记载。传世的钧瓷中有一部分刻有宋代皇宫奉华殿的名字,因此有人认为钧窑在宋代已是为宫廷服务的名窑了。经过几十年来的工作,人们知道钧窑的窑址在河南省禹县神垕镇,其影响则遍及河南、河北、山西诸地,从而形成了一个钧窑系。
  钧瓷的最显著特点是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产生"窑变"现象。即釉料在1250℃-1270℃的高温下熔化而交融,产生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瑰丽色彩来,如海棠红、玫瑰紫等,呈现姹紫嫣红的气象。而且钧瓷的青釉也与汝瓷等其他窑系不同,即青中泛红,色泽深浅不一,或天蓝,或天青,或月白,极有内涵,耐人品味。石固出土的这一瓷盘就是钧釉青瓷的代表作品,它同时还蕴含着一个已尘封千年而至今无人知晓的故事。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豆青釉印花盘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530697.jpg[/IMG]
  年代:  宋  
  规格:  口径14.6厘米 底径5.3厘米 高2.8厘米  
  收藏地:  广东省博物馆  
  质地类型:  瓷器  

  民间汝窑的典型器皿
  在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汝瓷之前,河南临汝(今汝州市)及宝丰一带的窑场已经大规模地生产服务于民间大众的日用瓷器。这类民用瓷以青釉食具为代表作品。此件瓷盘敞口、弧壁、圈足、平底,盘心模印出折枝花卉,周围环绕着水波纹,内外满施豆青色釉,但底足处露出稍泛黄色的胎体,足部也粘有砂粒而略显粗糙,但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民间汝瓷的典型器皿。
  底足露胎与模印花纹的作风,使这件青釉瓷盘与御用汝窑风格迥异,也显示出民间瓷在用料和技术上的逊色。但豆青较之天青,花团锦簇较之素而不饰,虽少了几许空灵淡雅,却多了几分盎然生机。另一方面,虽然满饰叶脉毕现的花卉,却因单一冷色的笼罩而未产生出喧嚣,从而达到了动中求静,静中寓动的效果。所谓"近朱者赤",大概民间汝瓷也揣摩出了御用汝瓷的几分神韵。
  民用汝瓷流行刻花和印花的装饰。在宝丰清凉寺曾出土过在碗盘内印花的模具,为印花工艺提供了直观的研究材料。这类印花青瓷构图严谨,线条流畅,是同时期的南方龙泉窑、景德镇窑难以企及的。它们与御用汝瓷一起,构成了北宋汝窑的并蒂莲。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天青釉汝瓷碗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411299.jpg[/IMG]
  年代:  宋  
  规格:  口径17.1厘米 高6.7厘米  
  收藏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  
  质地类型:  瓷器

  宋廷御用汝瓷的代表作
  此碗口唇外敞,腹线饱满,底足外撇,造型端庄雅致。其胎体轻而薄,内外满饰天青色釉,釉色晶莹纯净,釉面有细碎的开片。底足有五个细如芝麻粒大小的支钉,即汝官瓷标准的"芝麻钉"。规整的造型、精良的工艺与典雅的色调,使之成为传世的宋代宫廷御用汝瓷的代表作。
  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改变了定窑瓷器"芒口"(即口部无釉)的缺陷而采用支钉烧造工艺,遂使瓷器里外满釉,仅留下了三至五个细小的支钉痕,仅依靠几枚细小的支钉承托而使器物在高温烧造过程中不变形、不粘连,足见汝瓷烧造技术的精湛。
  专供北宋皇室御用的汝窑作品一直是瓷器收藏中的极品,而传世的碗更为少见。尤为难得的是,这件经历了千余年沧桑的汝瓷碗,在足部居然保存有清乾隆皇帝的御题诗,其身价更是不同凡响。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古代盛食具:天青釉汝瓷盘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26954.jpg[/IMG]
    [img]http://www.qiwa.net/yswh/UploadFiles/200452715237207.jpg[/IMG]
  年代:  宋  
  规格:  口径17.1厘米 高2.9厘米  
  收藏地:  上海博物馆  
  质地类型:  瓷器

  无我之境与大雅之雅
  如果说艺术作品有大俗大雅两个极致的话,那么北宋汝官瓷可算是大雅之雅了。这件瓷盘敞口浅腹,坦底圈足,此外便无其他的线条,但却让人感觉到哪怕增加少许的附件也已是蛇足。盘内外满饰淡青色乳浊釉,满身细碎开片,色调温润深邃。品味这份典雅的静态,反观唐三彩的繁华喧嚣,使人顿生"蝉鸣林愈幽"之感。北宋汝瓷的雅致与唐三彩的富丽实为中国传统瓷业的并峙双峰。
  但典雅素丽之誉仅是其表象,渗透其中的乃是宋代文人所追求的"无我之境"的飘飘风骨。在经历了大唐盛世的繁荣与奢靡之后,魏晋间崇尚空灵的玄学思想以一种新的方式在北宋文人士子间再生。这种美学标准直接影响到了社会的审美取向,因而产生了造型简洁,骨格清秀的汝瓷。千年悬案汝官窑
  汝窑问题可算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千年悬案。文献记载:"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惟供御选退,方许出卖。"可知河南汝州地方的青瓷窑场在北宋末年被皇室控制,严格按照宫廷要求生产,只有宫廷拣选剩下的残次品才可出售。加之生产御用瓷仅有二十余年,故传世的汝官瓷数量极少。目前全世界收藏的传世品也不过七十余件。实际上,早在南宋时期,收藏者已发出"近尤难得"的感叹了,遑论今日?
  困扰人们近千年的是,既难得一睹汝瓷的风采,更难寻觅汝窑的烧造地点。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河南的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不仅出土了一大批与传世汝瓷毫无二致的瓷片,而且清理出了大规模的窑炉和工具,汝窑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于是,2000年10月18日的《中国文物报》头版以醒目标题向全世界宣布:"拂去千年尘埃,揭开神秘面纱,汝官窑瓷器烧造区找到了!"

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97 1 2 3 4 5... 8: 此主题共有114帖 此页12帖 每页12帖
 

 新帖 新投票 回复帖子



回复帖子 注意: *为必填项
*验证信息
用户名 密码 注册新用户
*帖子名称 长度不得超过255字
内容(最大25K)

是否是UBB代码

内容支持插入UBB标签
使用方法请参考帮助
其它选项:  显示签名   锁定帖子  - 颜色表   Alt+S或Ctrl+Enter快速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