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招链接 
◇ 电邮我们 
◇ 查万年历 
 玉网首页 玉器目录 翡翠精品 翡翠常识 业内动态 公司简介 在线邮件 翡翠论坛
 

[东方时空]“十一”特别节目:昆仑寻玉
央视国际 (2003年10月02日 10:25)

观看视频内容

  海拔4300米再往上,只能徒步行进。高原缺氧再加上给养不足,使考察队举步维艰。然而,就在这种海拔高度上,居然发现了采玉人。

  (采访背玉人)

  后面那个可能有

  面带微笑

  这是一块什么啊

  山流水

  他到里面采矿多长时间

  27天了

  27天就找到这么一块 是吗

  对 很难找

  采玉人找到玉石的地方是距这里向上十几公里的阿格居改,维语的意思是:冰川的源头。考察队决定向那里进发。

  昆仑山的冰盖近在眼前。这里的海拔已经达到5400米。千百年来默默地给下游百姓送去福祉并培育了中原大地玉石文化的白玉河,正发源于此。

  每年夏季,在昆仑山巨大的冰盖上,散落着远道而来的采玉人。他们的数量通常能达到200多。

  (采访采玉人)

  找到了没有 找到了玉石没有

  刚上来 还没找到

  你们几个人啊

  我们七个人

  找到了吗

  至今还没找到

  来了几天了

  来了一个礼拜

  什么都没找到

  什么也没找到

  这个低矮的窝棚由乱石垒成,名字叫地窝子。整个采玉季节,采玉人就住在里面。在昆仑山顶采玉,是一件危险而艰辛的事情。采玉人既要克服高山缺氧的威胁,还要小心提防到手的宝玉遭遇不测。同时,洪水和山石崩塌也是他们经常的敌人。世界上几乎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要千辛万苦才能得到的,有时要以命相搏。

  从这里拣到的玉叫山流水。它们的形成受季节变化的影响,随着断裂的冰层从山体剥落下来。由于没有受到河水的反复冲刷,它们不像籽玉那么圆润可爱,价值也不如籽玉高。

  白玉河源头往西约200公里,有一座玉矿。这座玉矿由英国人建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开采。

  (采访新疆地质大队和田地质队总工程师 王家兴)

  这个矿在那个方向

  厚度大概有40公分左右

  40公分

  这些都是 你看这也是

  一直到下面

  往下面变厚了

  变厚最高可以达到70公分左右

  像这个 这都是

  它表面有一层土盖了

  这都是 你看这表面也是

  这也是 这都是

  所以这块看得比较明显

  它这样倾伏下去以后

  往这个方向

  往那个北东方向

  觉得厚度应该变厚了

  从40公分

  能变到七八十公分

  这儿看得比较明显

  这种玉石叫山料,比较山流水,其价值又等而下之。它是依靠人工从山体上直接开凿下的。

  这块就比较好 那个大的

  这就是白玉 300来公斤

  从白玉河的下游溯流而上, 我们一路追寻玉的踪迹,走进昆仑山的怀抱,这里就是孕育了和田玉的地方。昆仑山上的玉石已经有2.3到2.5亿年历史,总储量在50到100万吨之间。他们分布在昆仑山中央一条长1500公里、宽5到20公里不等的隆起地带上。在这条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带,玉石藏身于30多处鸡窝状的矿床中。这些自然造化的玉石已经被开采了数千年。至今仍然取之不尽。我们对巍巍昆仑充满敬意,在它那伟大的胸怀里,原来包裹着一颗晶莹的玉心,真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蕴藏于巍巍昆仑山的和田美玉,使中国玉文化的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自从和田玉在商代开始取得主流地位之后,一直到清代,3000多年间,和田玉器在中国玉器中,均占据着绝对优势的地位。和田美玉以其质地温润、色泽晶莹而成为华夏文明的优雅象征,而在多年来和田美玉从西到东的漫漫旅程中,一定凝聚着无数人的艰辛努力甚至生命的代价。

  在下山的途中,一块巨石引起了考察队的注意。

  (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古方)

  这上面刻的这个文字

  就是大清道光

  二十一 二十二年

  山西忻州双堡村王有德

  在此苦难

  这块巨石所在的正是清代的一处玉石采集地,当年这个王有德的苦难经历会不会和采玉有关呢?

  大概这个铭文距现在

  大概有一百五 六十年了

  山西忻州离这儿也相当远

  他从忻州到这个地方

  恐怕至少得走一年

  他说在此苦难

  肯定就是说挖河玉

  而不是捡玉或者是捞玉

  还有一个可能就是

  在此苦难 挖了半天没得着

  对

  山西忻州真有一个双堡村吗?王有德为什么会到这里来呢?他为什么会痛苦地刻下这些锥心刺骨的话呢?考古专家王仁湘决定到山西寻访。

  (现场同期声)

  喂 老人家

  我请问您这是不是双堡村呐

  哎 双堡村

  就是双堡村

  好 好 谢谢

  在山西忻州,的确有个地方叫双堡村。

  这位长者的家中,至今保存着王氏家族的族谱。曾经在白玉河边苦难的王有德是否名列其中呢?

  (现场同期声)

  真壮观呐

  这有一些叫王有宝 王有印

  王有栋 王有良

  王有富 王有智

  这都应该是“有”字辈的

  王有德恐怕

  应该是他们这一辈的人

  “有”字辈人很多,不过惟独没有王有德的身影。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现场同期声)

  他在村里走了以后 在外面

  下世以后没有人给他上(家谱)

  去世以后

  这个就没有

  没有后代给他写上

  实际上据专家分析,当年去新疆采玉的,在双堡村并非只有王有德一人。

  (采访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

  王有德前后的同辈的人里头

  家谱我也看了

  它有很多用玉字起名的

  什么什么玉

  怀玉呀 双玉呀

  叫玉珠呀这些名字

  从这些名字来看

  也不妨可以做一个推测

  他们生活中有可能

  和玉确实有密切的关系

  也从一个侧面来印证

  当时这个家族里面的人

  不只有王有德去采玉

  像王仁湘分析的,双堡村的确有许多人去新疆采玉。因为在那个时代他们赶上了一股去新疆挖宝的大潮。

  据史料记载,采玉在历史上一直是官营,民间是不允许参与的。这叫“玉禁”。直到清代的道光年间朝廷才解除了玉禁。玉在当时就像今天的黄金一样,有着巨大的诱惑力。朝廷一旦解禁,中原的人就像潮水一样涌向了新疆的和田。山西忻州偏僻的山村都有人加入进去,足见当时西部淘玉风潮之浩大。王有德应该是在这种情形下加入到淘玉大潮中的。但他显然是这之中的失败者。王有德最终没能回到家乡,双堡村没有留下他的后代,连族谱上都没有留下名字。他在巨石上刻下的话,既有对采玉结果的失望,也一定包含着对归乡的渴望吧。王有德的经历,让我们想起古书中的记载:“取玉之险,越三江五湖至昆仑山,千人去而百人返,百人去则十人返。”

  从忻州到和田,关河阻隔,路途遥远。王有德是怎么去的呢?他走的又是哪一条道呢?作为一个清代中叶的山西人,王有德很可能是受到晋商的雇佣,被组织到了西部淘玉的潮流之中。晋商走向西部的传统路线,是出长城关口进入内蒙古河套地区,向西去包头直至新疆,这就叫“走西口”。王有德当年是不是就是走西口走到了昆仑山呢?如果是这样的,那么,王有德所走的道路与我们正在探索的玉石之路一定在某些路段上是重合的,这对我们也是一个启发

  此时送到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昆仑山上头骨的年代测试也有了结果。

  (采访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 刘克新)

  经过我们的碳14年代测定

  这个头骨样品的年代

  距现在大约2900年前后

  2900年前,在遥远的昆仑山出现了中原人的身影,那个时代正是中国的商代,身在安阳的女将军妇好已经拥有了大批和田玉制作的精美玉器,这意味着当时在西域与中原之间已经存在着并非偶然的交流,也就是说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某种通途,从时间上看,它恰好和我们要证实的“玉石之路”不谋而合。那么这条连接西域与中原的道路又会在哪里呢?

  请看下集《穿过沙漠》

上一页


玉网首页】  【玉器目录】  【翡翠精品】  【翡翠常识】  【翡翠论坛】  【关闭本页

  

 

Copyright © 2003-2013, Jade.cc. All rights reserved. 玉网 版权所有